前進新房市

姚連地:四成本齊揚 經濟成長、剛性需求撐著房價不跌

2023-03-22 | 郭及天
001.jpg

經濟成長以及剛性需求,支撐中長線的房價穩定。圖/本報資料照

熱絡多年的房市景氣降溫,亞昕國際董事長姚連地以他從事房地產業30多年旳經驗觀察,房市交易會因季節性因素量縮,不過通膨壓力下,土地、建材、工資和稅負四大成本都在提高,多數開發商只會緊縮推案、不再買地,不會降價求售,房價欲跌不易,經濟成長、剛性需求支撐中長線的房價穩定。

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指出,台灣房地產市場需求仍將成長,並沒有泡沫化現象,推測2023年央行將暫緩升息,原本觀望的自住需求可能浮現,房屋交易市場將逐漸熱絡起來,此波房地產房價回升,將先從雙北二都的實質居住買盤開始發酵,並可能延伸至與大台北生活圈連接的桃園,再逐步往南部延伸。但因建築成本推升房價不少,新成屋議價空間將不大,民眾勢必要面對高房價。

姚連地表示,營建成本持續提升,是房價難以回檔的主因,通膨壓力使原物物價格上漲,缺工問題更是嚴重,近來不少公共工程都發包不出去,有些公共工程營造廠評估能承作的價格,比政府編列的預算還高出好幾成,而公共工程還有移工支應工源不足的問題,沒有移工支應的民間工程,缺工更嚴重,造價上漲的壓力也更大。

目前的營建造價約比三年前高出5成,目前興建15層、地下室開挖二層的標準電梯大樓,造價每坪16~17萬元跑不掉,如果是鋼構的高樓,造價至少每坪20多萬元、甚至要接近30萬元。

在建材、工資等造價成本大幅提升下,加上土地價格居高不下,還有房地合一稅等稅負成本提高,開發商確實面臨著成本提升的壓力,如今市場建案銷售去化趨緩,有些財務體質不佳的開發商會將案子盤出去,絕大多數建商在現金流允許的狀況下,頂多就是不再買地、降低營業額,並不會降價求售,供給端成本就在那裡,由供需兩端決定的房價就會僵持、撐著不動。

姚連地說,經濟成長、剛性需求是支撐房市穩定發展、房價緩步成長的二大動能,尤其長線房價與經濟成長連動性高,只要台灣經濟穩定,很難期待房價有回到多年前水準的可能。

他以自己最熟悉的林口舉例,房價從早先的每坪6萬元,如今已到每坪50萬元,不管景氣好或不好,房價穩定成長,「照買」的需求還是存在,林口每年市場就是穩定去化近2,000戶新房子,只要地點、產品對了,價格合理,剛性需求不會消失。

他指出,今年總統大選干擾、房價和住宅政策可能再成政治議題,以及美國持續升息,將是影響今年房市走勢的主要因素,尤其美國升息帶動全球利率往上拉升,造成購屋負擔加重,使房市有一些觀望心態,不過一但升息趨緩、或降息訊號浮現,就是房市轉好的新契機。

他認為,提供充足就業機會的新興商圈,仍是置產的不敗保證,如距離台北搭乘高鐵只要18分鐘的青埔,在政府投注大量公共建設、國泰人壽和IKEA帶動商業機能成形後,仍會持續吸引不少台北客移居;此外,同樣不少大型企業投資的林口,特別艾司摩爾將進駐工一工業區口,以政府投注大量開發資源的新莊,未來都會帶動新一波移居和居住需求。

原文網址 : 工商時報

Related Articles 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