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崛起
新產業、新交通、新人才、新商圈、新旅遊高雄崛起!大南方計畫Ready
2021-09-12 | 林亞樺▲「大南方、大發展──南台灣發展計畫」串聯台南、高雄、屏東,期盼透過產業聚落帶動繁榮。圖/黃志豪攝影
文/記者林亞樺
由行政院國發會主打的「大南方、大發展──南台灣發展計畫」串聯台南、高雄、屏東,打造智慧平原,期盼透過產業聚落,同時將交通、行銷農業到觀光帶動繁榮,創造「錢進」科技的新廊道,從傳統到創新面面俱到,將南部三大城市結合,證明南方崛起勢力必然,同時,也展現政府實踐南、北區域均衡發展的決心。
「港都」位處重要中界點 成大南方計畫要角
事實上,南部科學園區分為台南園區、高雄園區,從台南的新市、善化及安定三區,延伸至高雄的路竹、岡山、永安,合計近1600頃的面積,在近十年的時間,早已成為半導體、光電、科技業重要的發展之地,不僅晶圓雙雄台積電、聯電,不斷在南科進行擴廠,產值往破兆台幣前進。
近年來,受到新冠疫情(COVID-19)衝擊以及美中貿易戰的影響,讓全球資金、產業鏈大幅輪動,也促使資金、產線到台灣,不僅吸引台商鮭魚返鄉,國外不少科技大廠,也相中台灣獨特的地理環境與人文來台設廠。
▲橋頭科學園區是重要的產業聚落之一。圖/取自高雄經濟發展局
南、北均衡區域發展,「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」缺一不可,當設廠與擴增的需求不斷增加,也讓大南方計畫就此誕生,而串聯台南、屏東的「港都」高雄,成了重要的核心,事實上,高雄園區除了擁有半導體、光電、精密機械業外,還設有生技醫療器材專區,約30公頃的面積,將目前南部的醫療院所、學校、研發機構等資源進行整合,形成獨具特色的醫療器材產業聚落,港都也誓言,未來除了半導體之外,也歡迎航太、精密機械、生醫等各領域進駐。
科技大廠「錢進」港都 打造半導體、科技「S」廊道
▲科技大廠進駐高雄,橋頭科學園區、楠梓科學園區、仁武產業園區,打造出半導體、科技「S」廊道。圖/高雄市政府新聞局
不僅路竹園區、南梓園區,有多家科技大廠,早已啟動擴產計畫,當科技大廠紛紛進駐高雄,也促使南科延至橋頭科學園區、楠梓科學園區、仁武產業園區,打造出半導體、科技「S」廊道,其中,面積有300公頃的橋頭科學園區,預估能創造每年至少1800億台幣的產值,以及超過1萬個就業機會,在今年才開放企業選地設廠的橋頭科學園區,去年消息一出,就已經吸引多家科技大廠簽署投資意向書,磨刀霍霍、蓄勢待發,準備「錢進」港都,也讓高雄有望成為,台灣最完整的科技產業聚落。
受到疫情影響,全球正加速數位轉型,也讓各項半導體元件需求大增,近期更傳出護國神山「台積電」,受到經濟部、科技部與高雄政府的支持下,下一個重大投資案將會落腳「港都」,根據媒體報導台積電已經選定中油高雄煉油廠五輕舊址打造7奈米重鎮,初步規劃在當地蓋六個廠,業界評估總投資額將高達數千億元,最快2022年底動土,台積電也回應,不排除任何可能性。
在交通方面,高鐵未來南延到屏東,高雄的捷運連結到台南,南部交通將完整串聯,此外,高雄國際機場年容量屢創新高,更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飛航基地,新航廈預估在2027年完工,預估屆時年容量能突破1600萬人。
此外,高雄市政府近年來,也積極開闢、修繕橋頭科學園區的聯外道路,橋頭科學園區通往岡山交流道的重要聯外道路友情路,拓寬至30公尺,並且規劃雙向6車道外,有望在今年完工。
「人才」回流 科技部、經濟部雙箭齊發
橋頭科學園區備受矚目,如何讓「北漂」人才回流,以及留住好人才是關鍵,為了讓產學能量充足,同時,助力港都的數位轉型,科技部與經濟部皆已不同角度,推動相關孕育計畫,科技部方面,結盟成大等10所學校,共同成立「大南方科研產業化平台」,而經濟部則在高雄軟體園區打造首座「數位轉型DTIH共創基地(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Hub)」,皆在強化產、官、學三方的合作,孕育出更多的科技、數位好人才。
「點亮未來」前瞻布署 「港都」Read GO!
▲高雄積極打造亞洲新灣區「5G AIoT創新園區」。圖/取自高雄高雄都市發展局
「好人才,需要有好未來」除了橋頭科學園區,讓港都成為「未來的科技重鎮」,在「大南方、大發展──南台灣發展計畫」中,將投入110億元,打造亞洲新灣區「5G AIoT創新園區」,面積600多公頃的亞洲新灣區,除了影視產業、數位內容外,更將結合文創、水岸觀光、遊艇產業的推展,有助於高雄在國際能見度更上一層樓。
新產業、新交通、新人才、新商圈、新旅遊 點亮高雄未來
「點亮高雄未來。」近年來,高雄正積新產業、新交通、新人才、新商圈、新旅遊等5大面向,努力發展崛起中,除了要攜手大南方政策,在產業聚落的供應鏈中,站穩一席之地,打造科技業的友善環境,同時也要海納百川,匯集更多的人才,在交通建設、商圈發展上,全面升級,更具國際特色,不僅要讓在地人感受到改變與光榮感,更重要的是,成為世界期待前來的城市。
原文網址 : Yahoo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