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百科

教育訓練 包商管理之道

2022-03-23 | 齊裕營造

何謂承攬人(包商)

稱承攬者,謂當事人約定,一方為他方完成一定之工作,他方俟工作完成,給付報酬之契約。


何謂包商管理

包商管理是指包商為完成業主對項目建設的委託或設備供貨的委託,以自己的施工或供貨能力來完成業主委託的任務,在建設階段對自己所承擔的項目中投入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、指揮、組織、協調的過程。


包商管理的目的

保證承包的工程項目在進度與品質上達到合約內規定的要求。承包商按合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程施工,並符合各項質量指標的要求,這是合約中規定的承包商的主要義務。為加強包商和供應商的管理,使其嚴格遵守我公司的有關安全制度,避免各類工安事故的發生,防止因為包商和供應商的責任而影響我公司的聲譽和效益,結合我公司實際特制定相關制度。

包商選擇流程

包商進場流程

與廠商相處之道

俗話說「一樣米養百種人」,現在則是「一個建案養百種廠商」,我們每一個建案同樣面對不同廠商,可能是從來沒遇過的,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排列組合廠商,那有沒有一個適合的相處之道呢?「要讓工地施工品質好,工期順利,你要讓廠商賺錢才能做到。」我同意這個看法,畢竟賠錢生意沒人要做,只是廠商賺了錢,建案品質就提高了嗎?有沒有其他注意事項呢?必須以下列幾項原則說起:

1. 依據甚麼:
我們跟廠商之關係建立於合約之規定,合約內又分共通條款及特定條款,規範出廠商與我們的權益義務,以現在之社會型態,建議各位在廠商報價時務必與廠商溝通清楚,說明清楚方不致造成施作上之糾紛。

2. 誰來決定:
廠商派駐工地之人員授權程度如何,一定要先弄清楚,絕不能發生關鍵之失誤,造成該到的材料沒到,該到的施工人員沒來,若沒把握,建議還是與廠商負責人直接溝通為宜。

3. 甚麼時間:
廠商何時備料,何時進場、施作順序⋯等,在你做一個施工規劃時,盡可能將施工界面及施工檢討切到最細,除此之外利用每次廠商會議將相關階段性進度與其充分說明級討論,並留下會議紀錄,在執行過程中,公平的對待每位廠商。
定義工作合約\尋找配合過或推薦包商\提供報價(2家以上)\列出廠商優缺點\採發議價並制定合約\協議組織及危害告知\進場施工\協議組織及危害告知\廠商提供相關勞保證明\需上6小時安全衛生教育\進場施工

4. 那裡要做:
第一線上的所長與工程師應比廠商更了解圖說,知道那裡要做什麼?那裡會有施工界面?甚至提醒廠商容易犯錯之虞。其實,很多問題都是在討論中發現,全天下沒有『自然完工法的』,建議找時間與機會多與廠商溝通,將疑問點記錄下來,詢問其他工地做過的模式來印證,原則就是:避免現場做錯,廠商賠了錢而我們賠了時間。

5. 總和以上:
「依據什麼(What)→ 誰來決定(Who)→ 什麼時間(When)→ 那裡要做(Where)」。
依據上述原則,讓我們來談談廠商這邊,雖然我們不常掛嘴邊,但與廠商相處後、或同事間口耳相傳,大家心裡對廠商多少有基本認知,在這邊簡單分列如下:

● 專業級廠商-待之以誠
這類型廠商從設計規劃、施工檢討、數量計算、乃至於結構計算等全部搞定,除了不用多擔心出錯之外,還可以讓你從中學習到專業技能,所以要「待之以」。

● 一般級廠商-待之以勤
很多廠商終其一生專注本業,錢是賺到了,品質及技術卻未隨著時間而提升。他們有生存的空間,因為價錢合理,很好溝通(因為什麼都好,很聽話沒作比較沒順序,常東放一塊、西缺一塊、讓你提心吊膽,常忘記安排的工程,可是只要多提醒,多關心,通常不會超過完成時限,所以要「待之以情」。

6. 結論:
「智者取人、仁者服人」,工程成果是一步一步累積的,也是廠商騙的了你一時,但騙不了永遠。同樣的,你唬廠商也是一時,若能事先彼此充分溝通,讓大家彼此了解相互的底線與責任,不要預留模糊的空間不要存在便宜的心態,相信成功是屬於你的。

協議組織

  • 設置協議組織,並依協議組織章程作業。於作業前,與廠商召開正式的會議,告知廠商工作環境危害因素及應採安全措施之告知。
  • 說明相關法規及公司內部規定,達成共同認知,如作業規定及合約內應負之責任,以及特殊作業人員等均需取得相關資格證明方可進場從事作業。
  • 保存會議紀錄。
  • 由負責之工地代表向公司呈報。
  • 在工作開始前,討論現場安全的實務安排。
  • 工作區域溝通(附工作區域地圖)。
  • 工作內容溝通。
  • 緊急避難要求。例如:逃生路線、消防設備、防護設備。


施工作業

  • 廠商現場設備的符合性查核
    1. 廠商在法律上要對自己的設備負責,且應執行查核。
    2. 公司應監督之,並執行公司自己的雙重查核。
  • 每日作業前預知危害活動
    每日利用工作開始前五至十分鐘,由勞工對作業場所現場之危害提出安全建議,俾對該日所實施之現場作業能確實避免事故之發生。
  • 於作業期間召開持續性、經常性(例如:每週)的安全衛生會議以說明各階段工作的潛在或顯著危害,以及相關施工注意事項,各廠商間施工界面協調等。
  • 需做完整會議記錄


工安意外發生時

  • 要求廠商主動地呈報一份意外事件報告。
  • 在定期會議中討論意外事件報告。
  • 確認承攬商在安全檢查或意外事件後,採取適當的矯正或預防措施。
  • 公司安全協調人應追蹤承攬商,以確認對於所有顯著不符合事項的矯正措施。


施工作業後管理

每日工作結束後之管控:

  • 廠商應實施事項:確認撲滅火星、確認機械之啟動鑰匙取下、確認電源切斷等⋯
  • 現場人員應實施事項:接受廠商指派之負責人或當日作業結束工作報告及確認、作業區域所有出入口關閉、確認防止公共危險之設備等,整理安全作業、隔日出公作業人數等事務。甚麼意見,沒有傲氣。卻也是需要工程人員花費最多力氣來管理的,所以要「待之以勤」。
  • 兼差級廠商-待之以法
    就是開雜貨店的,工地要的雜項工程他都有,其大部分都在採取轉包方式。因為數量少,工期趕,真正在現場施作的廠商一不小心就會賠錢,也因此容易發生糾紛、怠工等,順利時是工地的好幫手,不順利時一直要求追加,容易造成公司對工地的質疑,所以要「待之以法」。
  • 苦幹級廠商-待之以情
    這類型廠商感覺上很努力在處理工作,才好不容易達到你要的標準,做事比較沒有效率,安排工施工過程與廠商的溝通


施工前:

各項工程進行前做好各項計畫,不論是規劃作業或承包商,都應將施工前的各項細節與施工計畫落實,方能確保施工中的各項作業精準執行,好的所長應確實掌握與了解,各項工程將「前」的動作落實做任何工作將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。


施工中:

施工前的各項工程的周詳計畫與安排,就是為了施工中各項工作的順利推行,但計畫可能在實際工作中會因現場狀況及圖說無法詳載,前置作業不到位,施工人員素質不良等狀況發生,這時就需要工程人員於工程中不斷的巡視,將各項工作做到位,好的計劃還需要施工中不斷的要求,才能落實施工中的各項檢視方能確保施工後的品質驗收良好。

如施工前的計畫未落實,施工中的督導未到位,應提出即時的糾正,避免造成工期落後品質不佳,如工程人員欠缺主動積極學習的態度,廠商進場前各項協調工作不落實,造成廠商進場後無法達到最大的工作效能,且施工中對工程的巡檢不落實,無法及時對不正確的工程動作提出糾正造成工期落後,缺失一堆與品質不好。


施工後:

將各項工程之工作逐一檢測,是否符合設計並與施工計畫中的要求吻合,施工後的巡檢與複合驗收,除了確保品質更是工程計價的準則,沒有經由施工後的複合,如何確保廠商的品質與計畫是正確無誤的,並對不符合品質的工程或材料做檢討,提供下一次工程的回饋。


結論:

施工前中後的落實執行,無非是要讓各工項工程的執行能夠一次到位,所有工作能一次到位,工期必能如期完成,品質必能符合標準,預算必能在掌控中執行,公安必能減少意外。


Related Articles 相關文章